觸覺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靈巧手落地的核心硬件瓶頸,技術路線多元且尚未收斂,未來具備從手部向全身滲透的潛力,人形機器人量產達 1 億臺時市場規模有望達 1.2 萬億元,行業成長空間巨大,重點關注多技術路線融合能力的平臺型企業及相關標的。
市場 :2024 年觸覺傳感器市場規模 153.3 億美元,預計 2031 年達 355.9 億美元,CAGR 12.8%,主流技術路線為壓阻(37%)和電容(28%),下游集中于制造業(42%)、航空航天 & 國防(27%)、汽車(17%)。
人形機器人驅動增長 :當前觸覺傳感器在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集中于靈巧手,處于 L3 及以下水平(類似 4-7 歲兒童),未來將向手臂、足部、軀干、臉部延伸。測算顯示,人形機器人年產量 1000 萬臺時,觸覺傳感器市場規模約 2400 億元;達 1 億臺時,多技術路線融合場景下市場規模約 1.2 萬億元,單技術路線Z高可達 3.76 萬億元(視觸覺)
主流技術路線對比
壓阻 :技術成熟、成本低,占比Z高(37%),但溫度敏感、功耗大,代表企業有 Interlink、Tekscan、漢威科技、墨現科技。
電容 :靈敏度高、可測靜態力,占比 28%,響應較慢,代表企業有 PPS、他山科技、漢威科技。
霍爾效應 :動態響應好,可同時檢測法向力與切向力,成本較高,代表企業有 XELA、帕西尼。
視觸覺(VBTS) :分辨率與靈敏度極高(接近人類指尖),強依賴算法,成本高,代表企業有 Gelsight、千覺、緯鈦。
其他路線 :壓電響應快但無法測靜態信號,摩擦電可自供電,光學無電磁干擾但成本極高。
技術方向:陣列化(提升空間分辨率)、柔性化(適配不規則表面)、多模態融合(視觸融合、物理觸覺路線融合)、邊緣計算(降低延時)、自供電(減少能耗)。 產業趨勢:單一路線存在性能與成本瓶頸,未來多技術路線融合成為主流,具備材料、制造、算法復合能力的企業更具競爭力。

![]() |
| 機器人底盤 Disinfection Robot 消毒機器人 講解機器人 迎賓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底盤 商用機器人 智能垃圾站 智能服務機器人 大屏機器人 霧化消毒機器人 展廳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底盤 具身智能教育機器人 智能配送機器人 導覽機器人 |